從2014年到2016年,北京養老市場最大的變化莫過于養老機構的逐年增多。但專業法律人士認為,大部分養老機構賺的錢多來自于政府的政策補貼,例如,建設補助款、稅收減免政策、購買服務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較為強勢、機構較為弱勢的現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2億,占比為16.1%,其中65歲以上老人達到1.4億,占比為10.5%。預計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48億,且失能老人數量持續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總數已達4023萬。
隨著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市場的空間也在不斷加大,各路資本紛紛涌入。養老智庫的發起人朱平認為,這些機構主要還是看中了政府的激勵政策。
2016年7月,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5至40張;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為申辦養老機構掃清不合理審批程序;再到日前民政部、發改委、公安部等又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的通知》,要求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積極性,降低創業準入的制度性成本,營造公平規范的發展環境。這無一例外為各路資本進入養老市場掃清了障礙,創造良好的政策空間。
現實中,政策對于養老機構的發展能帶來哪些利好?養老市場近年來發展情況如何?由養老智庫發起人朱平牽頭、組織撰寫的“北京養老白皮書”系列報告,以北京為例作出了解讀。
驛站式養老服務受青睞
從事養老行業多年的朱平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養老市場的發展動態、規律,為養老機構作決策提供相關的依據和數據,從2012年起,朱平著手調研北京養老市場。
2014年開始,朱平牽頭、組織撰寫“北京養老白皮書”系列報告,到今年的2月6日《2016年北京養老機構發展調研白皮書》出爐,已是第三份報告。
“從2014年到2016年,北京養老市場最大的變化莫過于養老機構的逐年增多!敝炱礁嬖V法治周末記者,除了國家層面的利好政策,近年來,北京市民政部門先后出臺《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居家養老“養十條”等政策,正在逐步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的四級養老服務體系。過去在市區很少見到養老院,現在分布在各個社區街道。
其次,驛站式養老服務可以說是2016年的“熱詞”。
朱平解釋,所謂的驛站式養老,就是社區養老,和傳統意義上的養老院不同。一般養老機構都在50張床位或以上,而這些驛站有的僅10張床位。這是近幾年北京市力推的一種養老服務新模式。這些社區養老中心朝著小規模、多功能的方向發展,輻射居家。
驛站式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還與2016年養老機構床位趨于飽和密切相關。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市養老機構實際入住人數為75721人,實際入住率約為57.6%,比2015年的58.2%略有下降。
“這還不算沒有在民政統計范圍內的養老機構,如果一并算入,北京地區養老床位空置率已經快接近危險水平!敝炱秸f,隨著床位數趨于飽和,土地、房屋價格的不斷上漲,靠新建養老院取得建設補貼的做法也會逐漸被行業淘汰。在這種情況下,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的養老驛站就顯得更加靈活,能夠為居家養老提供有力支持。
朱平告訴記者,在政策方面,隨著今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可以依法在其登記管理機關管轄范圍內設立多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服務網點!碑斎徽叱雠_到具體落實還需要時間,但此項政策確實將更有利于推動這種小型驛站式養老服務的連鎖式發展。
護理費用有待提高
目前養老機構護理費用較低,收費結構有待調整。白皮書數據顯示,在2016年新開業的養老機構中,只有一家,最低護理費達到每月3000元,其他養老機構的護理費月均不超過2000元。
縱觀近幾年養老院費用的情況,2012年新開業養老院平均收費為3000元/月,2013年平均收費為4542元/月,2014年平均收費為5252元/月,2015年的平均收費為5604元/月。
“養老院費用在不斷增長,但迅速增長的只是床位費,護理費用增長幅度較小!敝炱秸f,尤其是,2016年新開業的養老機構平均收費為6447元/月。護理費平均1612元/月,占比僅為25%。其中床位費平均3605元/月,數額過高,占比為55%,且還有增長的趨勢。
朱平認為,這個數據除了與北京地區房價不斷上漲有關,還與目前養老機構以提供居住為主要經營思路密切相關,一些機構對于服務帶來的長期價值幾乎沒有關注到。
“如果不提升一線人員的待遇,就吸引不到和留不住優秀的人才。作為標準的服務行業,如果無法提升服務水平,何來服務的價值?”朱平說。
朱平介紹,護理人員一般都有三個去向——養老院、醫院和保姆。目前北京保姆月收入基本上都在四五千元,有的甚至上萬元。相比之下,養老院除了為護理人員繳納保險外,3000元左右的護理費用,并沒有多少競爭力,如此便導致護理人員流失。
據白皮書中介紹,人員流動較大的還在于,籌備中的養老機構更愿意出高薪聘用有運營經驗的管理者,而已運營的養老機構,由于盈利較為艱辛,往往在薪酬方面較為理智,由此導致,機構中有過一段運營經驗的管理者多跳槽去新的公司。
除了機構方面的問題,中國老人退休金較少,購買力不足,這也導致了行業不景氣,養老從業人員的流失。
白皮書顯示,2016年,北京地區退休養老金月均3573元,且養老金體制較為單一,而新增養老院月均收費6477元,相差近一倍。
朱平說,相比之下,日本養老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在日本,40歲之后,每個公民都需要交納“介護保險”,屬于強制險。退休后,經過相關部門的評估,老人可以居家、購買服務等等,所需費用,90%都由政府負擔,這便大大加強老人的購買能力。
仍需加強法律規范
“為了養老市場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加強法律規范!北本┐蟪陕蓭熓聞账蓭、律維公益創始人、養老公益項目負責人盧明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目前開設養老機構需要的投入非常大,一個合規的養老機構沒有幾千萬的投資是開不起來的。但是與之相對的,養老人群消費水平比較低,市場也剛剛起步,利潤較低。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養老機構賺的錢多來自于政府的政策補貼,例如建設補助款、稅收減免政策、購買服務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較為強勢、機構較為弱勢的現狀。
結合自己所經歷的法律實務,盧明生律師說,“在我們接觸到的養老機構案例中,涉及到與政府之間的官司比較少。有些案子是,經營好了,政府一換屆,就拿給別人經營了!
盧明生舉例說道,北京某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運營商(原告)起訴北京某政府相關部門(被告)。此案中的原告與被告簽訂了承包經營合同,合同到期后,原告根據合同法中“同等條件優先續租”,希望能繼續承包養老機構,且該公司運營養老機構期間,運營狀況良好,且得過不少獎勵。但這都沒能被認定為其優先續租的條件,政府相關部門還是將其承包給了其他運營商。打了幾年的官司,原告最終敗訴。
“目前,養老機構一部分經營不善,但有的一旦經營好了,就被很多人盯上了!北R明生律師說,由于目前多數公辦養老機構明面上實行“委任制度”,實則承包出租給運營商。不公開的“行規”導致很多場地無法進行公開招標,在這種狀況下,有沒有尋租空間就很難說了。
盧明生律師建議,現在政府部門需要做的,是公開程序,統一標準,讓公司公平競爭,唯有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養老市場,促進養老市場供求不平衡狀況的有效解決。
|